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,在刚结婚的**个春节,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,要做米饼,俗叫“送上门饼”。用白米磨粉炊熟,放在石臼里捣腻,揉成米块,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,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,正面有图案,如双仙和合、刘海献钱、状元象等人物。数量要做一担,约50双到100双。除此以外,还要有猪肉、松糕、**面(索面)等。在文成,拜年叫“貌年”。在绍兴,送灶神之后,除夕之前,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,这是每家一年之中较为隆重的大祭典。
广东
广东因风土人情的不同,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。就广东风俗可分为珠三角、粤西、潮汕、客家四大地域,各具人情风韵。广东沿承着原汁原味的过年习俗,按照“老广们”的旧习俗,从年廿四的扫尘日开始,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,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“过年”,即现在所说的“春节期间”。如果从预备“年货”开始计算,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,购置新家具、新用品,添制新衣,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以及扫屋、贴年红等。大年初一,拜祭天地、岁神,迎禧接福;农村一般流行三忌:忌杀生、忌倒水、忌扫地,部分农村尚有年初一早上吃斋的风俗习惯。年初二,开年日,拜祭神灵祖先,吃开年饭,然后开始走亲串友拜年。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、舞龙、敬神、游神、飘色、年例、做大戏、武术表演、球赛等传统节仪与娱乐活
这个习俗早已过时,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,对此已经淡化许多。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。大年初六,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,而且要大放鞭炮,不亚于除夕的境况。初七是人日,一般不外出拜年。
年初八是开工日,派发开工利是,是广东老板过年后**天上班首要做的事;利是利是,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,大红大紫。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,从年初八起便陆续举行隆重盛大祭祝祈年活动,礼俗内容主要是敬神、游神、祭礼,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灵恩德,祈祷风调雨顺、百业兴旺、国泰民安,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。一系列的节日庆典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。春节民俗的形成与定型,是*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,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百节年为首,春节是*民族较隆重的传统佳节,它不仅集中体现了*民族的思想信仰、理想愿望、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,而且还是祈福、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。 [1] [59-61]
相关文化编辑
歌谣
北京:“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日;二十五,推糜黍;二十六,去吊肉;二十七,宰只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守一宿,大年初一扭一扭。”
称年节为“盍什”,他们大都做籼米粑、糯米粑和酿水酒,把**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、李等果树上,祝愿来年**。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,先要给耕牛喂食盐,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。
拉祜族习俗
除夕,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,做好翌日的食物。在食物中,特别重视糯米粑粑,除食用外,总要给牛吃一点,关在犁、锄、等农具上摆上一点,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,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。
达斡尔族习俗
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,农历正月初一早上,男女青年梳妆打扮,先向长辈请安、敬酒、行礼,然后逐户拜年,每家都准备有蒸糕,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,据说吃了之后,生产和生活都能“年年高”。
仫佬族习俗
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仫佬族的村村寨寨,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,几十人、几百人,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,尽情歌唱劳动、生活和爱情。
*龙族习俗
*龙族里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“卡雀哇”节。较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。此刻,人们就跳起“牛锅庄”舞,然后分吃牛肉。
鄂伦春族习俗
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,春节早晨,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,幼者给长者叩头,平辈则互相请安,初二、初三进行赛马。正月十五美味佳肴。正月十六的早上,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。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。
赫哲族习俗
赫哲族的赫哲语“春节”音译为“佛额什克斯”,即大年除夕之意。人们穿上在帽耳、衣领、袖口、裤腿、围裙、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、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。在年节里,一般人家要做“吐火宴”,或用一种**果“稠李子”制作成饼子,同时摆满鱼、兽类肉等食品。
基诺族习俗
春节到来,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,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,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,由周巴(寨父)较先把鼓敲响,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。
高山族习俗
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,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,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。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,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。 [58]
现代过年习俗编辑
春节,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,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。春节又称过年,是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,在历史发展中,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,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。春节期间均以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拜神祭祖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庆贺内容,形式丰富多彩,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。春节是敦亲祀祖、祭祝祈年的日子,万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人们
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(祖先),重温先祖们构建的“**”生态世界基础上,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(祖先)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,不忘肩负“天道秩序”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,心怀敬畏,方行之高远。正因如此,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,敬天法祖祭祀活动才依循祖上规矩,进贡上香,叩拜行礼,庄重肃穆,一丝不苟。拜神祭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,承袭古时习俗,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、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,年味浓郁。
春节习俗活动甚多,贴年红、守岁、吃团年饭、拜年等各地都有之,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,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。就广东而言,可分为珠三角、粤西、潮汕、客家四大地域,各具人情风韵。广东有一句俗语“年廿八,洗邋遢”,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,除旧布新,贴年红,迎接新年。年末的除夕,祭祖、吃年饭、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辞旧迎新的几件大事。
新年初一,不少乡镇农村从凌晨就开始迎春接福、拜岁、祈年,鞭炮齐响,辞旧岁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。大年初二是开年日,做鱼肉碗菜祭奉神灵祖先,然后吃开年饭;年初二这天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,要夫婿**,所以俗称“迎婿日”,这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红包,分给娘家的小孩,并且在娘家吃午饭,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。从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,拜年当然少不了代表着心意的礼包,礼包除了要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色元素以外,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和利利是是好意头。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,与“赤口”同音,通常不会外出拜年,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,不过
藏族除夕那天,人们穿上艳丽服装,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,用唢呐、海螺、大鼓奏乐,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“跳神会”。小伙子们狂舞高歌,表示除旧迎新,驱邪降福。到了新年早晨,妇女们便去背“吉祥水”,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彝族习俗
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,在门前树立青松,用松针铺地,表示免灾消祸。还有的地区,在节日里杀猪宰羊,吃坨坨肉,人们互相拜访,互赠肉类和馍馍。大年初一早晨,起床的**件事就是挑水回家。他们将一碗水和**天天的水比重量,如新年的水重,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。
壮族习俗
除夕,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,称为“压年饭”,有的地区群众称为“吃立节”,壮语为“过晚年”的意思。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。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,五六斤重的烷粑,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!大年初一清早,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,穿上新衣服,燃放爆竹迎新,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“汲新水”,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。
布依族习俗
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。天一亮,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。谁较先挑回**担水,谁就是较勤劳、较幸福的姑娘。